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>政务公开>信息公开>法定主动公开内容>重点领域信息公开>社会公益事业>国家重大健康行动

当精神健康遇上睡眠障碍:一场需要被看见的“夜间战役”

访问量:

关联稿件:

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,今年的主题为“睡眠健康,优先之选”,提醒我们关注睡眠质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。

然而,对于许多精神疾病患者而言,夜晚并非宁静的港湾,而是一场与睡眠障碍的无声抗争。

睡眠与精神健康:互为因果的“双面镜”

研究显示,超过70%的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睡眠障碍,包括失眠、早醒、多梦或昼夜节律紊乱。而长期的睡眠问题又会加剧焦虑、抑郁、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,形成恶性循环。

睡眠不仅是生理需求,更是情绪的调节器和大脑的“排毒”窗口——深度睡眠时,脑脊液会加速清除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,而碎片化睡眠则可能削弱心理韧性。

病例故事:被失眠困住的“郁金香女孩”

27岁的Y女士曾是一名乐观开朗的漫画插画师,两年前因工作压力逐渐出现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等症状,被确诊为抑郁症。

然而,比情绪更早“报警”的是她的睡眠:每晚入睡需2小时以上,凌晨3点惊醒后再难入眠。她形容自己“像被按进浑浊的水里,明明疲惫却无法呼吸”。失眠导致她白天精神恍惚,甚至出现自杀念头。

在医生的评估下,Y女士的病情被诊断为“抑郁症伴慢性失眠”。医生并未急于开具安眠药物,而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(CBT-I)调整她的睡眠认知,用“睡眠限制法”重建生物钟,并结合抗抑郁药物改善情绪根源。

三个月后,她的睡眠时间从每晚3小时延长至6小时,情绪评分显著下降。“我终于能在天亮前睡个完整的觉了,这让我有了对抗抑郁的力气。”Y女士在复诊时说道。

精神疾病患者常见的睡眠“陷阱”

1. 抑郁症:早醒、浅睡多梦,晨重夜轻;

2. 焦虑症:入睡困难、反复担忧;

3. 双相情感障碍:躁狂期睡眠需求减少,抑郁期嗜睡;

4. 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:噩梦频发、夜惊;

5. 精神分裂症:昼夜颠倒、睡眠结构紊乱。

打破恶性循环:科学干预是关键

给患者的日常建议

- 重建节律:固定起床时间(即使失眠),白天避免补觉;

- 创造睡眠“仪式”:睡前1小时调暗灯光,远离电子设备;

- 警惕“强迫入睡”焦虑:若卧床20分钟未睡着,可起身做放松活动;

- 减少刺激源:午后忌咖啡因,晚餐避免过饱。

专业治疗手段

- 药物:短期使用非苯二氮?类镇静药或苯二氮?类镇静药,也可选择具有助眠作用的抗抑郁药;

- 物理治疗:经颅磁刺激(rTMS)、生物反馈疗法;

- 心理干预:正念冥想、睡眠认知行为治疗;

- 多导睡眠监测(PSG):精准识别睡眠呼吸暂停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共病,成为诊断睡眠障碍疾病的“金标准”。

2025年“睡眠健康,优先之选”, 让每个夜晚成为疗愈的起点。

睡眠障碍不是“矫情”,而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。如果您或家人长期受睡眠问题困扰,尤其是伴随情绪、行为改变时,请及时寻求神经内科或者精神科睡眠门诊的帮助。治疗失眠,就是在修复精神的土壤。

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神经联合病房提供多导睡眠监测(PSG)的检查,可以为每一位失眠的患者明确诊断睡眠障碍疾病,进而提供个体化的诊疗。愿每一盏夜灯,都能照亮安眠的归途。

今夜,愿你好眠。

附件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返回顶部关闭本页